椰林草舍

In the jungle, the mighty jungle, the lions sleep at night.

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豆杵子,等等


在吉坛受大家提示,我研究了一下豆杵子(以前我没细想过)。我认为:在东北乡下,人们说的豆杵子应该指的是黄鼠,即,大眼贼儿。

一般的共识是:豆杵子,小型哺乳动物,能人立,形状象捣豆为泥的木杵。现在,考察以下两种疑似豆杵子的动物。

(1)黄鼠。黄鼠也叫大眼贼儿,松鼠科,比兔子小,比田鼠大,样子跟松鼠差不多,美国人叫它地松鼠(ground squirrel)。不过,美国的地松鼠耳朵还不小;我所熟悉的黄鼠外耳朵基本退化了,其形象如下:
点击看适应窗口的图片

(2)旱獭。旱獭也就是士拨鼠,住草原,叫声如狗,美国人叫它草场之狗、地狗(prairie dog,groundhog),另两个英文名是 marmot 和 woodchuck。旱獭也是松鼠科,但体型相当大,平均体重为4.5公斤。其分布,应该是在北美较多;在我国,多见于西部草原。瑞典探险家赫定和英印军官威里壁分别描述过远看都以为是人了那么大的旱獭,地点都是在羌塘高原。

旱獭和黄鼠体型、样貌差不多,但个子更高大,更胖。点击看适应窗口的图片

二动物皆松鼠科,长相类似,食谱接近,出洞后皆善直立眺望(这天底下能这么整的动物不多,计有:人、猴子、熊、。。。),都是共性。

但是,东北乡下人说的豆杵子应该是黄鼠而不是旱獭,因为豆杵子不应该太大。谚语曰:黄皮子下豆杵子-一辈不如一辈,类似于山叫驴变蚂蚱-一辈不如一辈。说明豆杵子体型应该小于黄皮子(黄鼠狼),因为被不公正地称为山叫驴的雌性蝈蝈当然比一般蚂蚱大许多。

我曾经打过黄鼠。黄鼠危害农作物,破坏草场,又是鼠疫菌的主要携带和传播者,防疫部门指令农民捕杀。我刚下乡时,16岁多,骨瘦如柴,上趟子有点儿吃力,就被指派去捕黄鼠。捕黄鼠用非常凶狠的踏板对夹,下在洞口,几乎百发百中。两个月下来,我大约捕杀黄鼠几百只。但是,我从来没在野地里看见过那种大的旱獭,可能整个松嫩平原就是没有,也许整个东北都不一定有或有也极少。

不过,我抓到过另外一种动物-一只鼹鼠。鼹鼠外号瞎眯杵子(已经瞎眯杵子了,自然不是豆杵子),也叫翻巴掌,属鼹鼠科,就是遍地造出许多小包包那种东西。鼹鼠的皮毛柔软美观,掌外翻如铲,吻长,外耳已消失,视力可能已全无。下面这个图片里的没有我见过的那只漂亮,嘴太猪了一些。跑题了。

这个瞎眯杵子嘴太猪了。点击看适应窗口的图片

我还注意到,黄鼠独身居住,一洞一只,交配时节外出找异性,寻寻觅觅,不时直立张望,但不怎么扎堆。据说,黄鼠的孩子只跟母亲短时间同住,不久就出去独立门户。这个我没有机会仔细观察,因为在黄鼠生育季节到来时,我的捕鼠工作已经结束。

黄鼠体健,反抗时强劲有力。我捕捉时,见有中夹未死的,就以鹰嘴钩一击毙命,以减轻其痛苦,并避免被咬伤或抓伤。

当然,乡亲们都管黄鼠叫大眼贼,倒是没听谁说那大眼贼就是豆杵子,以后有机会应该核实一下。

人立小动物中,那种站得最直可以说是亭亭玉立的瘦个子叫 meerkat,翻译成猫鼬,獴科,生在南非,又称南非阿獴,喜欢群居,行动敏捷,善杀蛇。从电视上看猫鼬群攻眼镜蛇,场面自然血腥,但双方惊人的速度、灵巧度以及猫鼬们之间的默契配合,烘托出一种迷人的艺术气氛。

一只猫鼬点击看适应窗口的图片

老椰子
2007年11月6日于纽约

3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